早在古代,摔跤就被用于狩猎或部落间的战斗。民族摔跤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根据天时、地利、风俗,融合各民族的人文理念和社会特点而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需要,摔跤逐渐演变和发展。在不同民族中,摔跤运动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进入摔跤仅被视为节日活动或日常娱乐的一部分的阶段后,男性成为各个民族的主体,不分年龄,甚至一些民族的很多女性也参与其中,在激烈的对抗中寻求快乐,这也展现了参赛者的实力和信心。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许多民族都把摔跤作为自己独特的体育竞技项目,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鄂温克族、朝鲜族、满族、怒族、纳西族、羌族、撒拉族、水族、门巴族、拉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摔跤活动。活动。有些民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法。 1953年,摔跤成为第一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重要比赛项目。
民族摔跤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奖牌数最多的项目。
博克
“博克”是蒙古语,意为“蒙古式摔跤”。蒙古摔跤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历久不衰。它以其鲜明的特色而闻名于世。 “博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3世纪,阴山岩画中就有“力士赤身裸体,强健体魄相互较量”的场景。从战国时期“开雕角纹铜饰”文物中可以看出,角人的形象和服饰与蒙古族博克十分相似。因此,有学者认为,蒙古风格的“博克”起源于匈奴。 “博克”在11世纪就有文字记载,12世纪逐渐流行,13世纪进入繁荣时期。
公元13世纪是蒙古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部落联盟与蒙古人的统一作战中,“家中有男子,十五至七十,无男子,皆当兵……上马即战,下马则聚牧”(《元史》卷九十八《军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将博克、赛马、射箭列为“那达慕”三大运动,并把它们作为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手段。每当他出征或凯旋时,他都会举办以博克为主要运动项目的“那达慕比赛”。 ”,以激发士气,选拔或奖励扑克高手。渐渐地,博克成为选拔部落首领和军事将领的主要条件之一。
博克发展到元代,逐渐演变为宫廷娱乐的主要内容之一。皇宫每次有娱乐、庆典或宴会时都会观看博克比赛。到了清朝,拳击运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满族、蒙古族王公、贵族、活佛等都要选拔格斗高手,封为王子或活佛为“善格格斗师”。他们经常训练和参加“那达慕”比赛。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五年(1666年),清政府举行盛大的摔跤比赛,乌珠穆沁旗选手夺得冠军。乌珠穆沁拳术首次向全国推广和引进。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随着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施,摔跤运动获得了新生,呈现出繁荣发展、持续发展的可喜景象。
经过众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传统传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得到了更好的处理。扑克比赛规则不断完善,扑克赛事常年持续。博克已被列入国家和自治区的正式比赛项目。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博克并参与博克。博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传统扑克由于地域等原因,在比赛规则方面有很多不同的要求,而且由于没有时间限制,往往导致比赛时间难以控制。 1980年起,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体育部门牵头改革博克比赛规则,将博克纳入正式比赛项目。 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体委在阿巴嘎旗召开了博克改革现场会,在全区大力推广博克。 1988年5月,铁木尔、利巴特尔等专家及有关人员编制了新的《拳击比赛规则》。新规则不仅保留了传统扑克丰富的项目特色和民族风格,还在个人冠军赛的基础上增加了团体赛、安慰赛和表演赛以及女子扑克,让多年失传的女子扑克重新焕发活力。年。团体赛引入了回合制和点球制。 1986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体委将博克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88年至1990年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国男子邀请赛,来自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多支代表队、600多名运动员参赛。运动员们参加了比赛。 1989年初,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博克运动的重要性、项目特色鲜明、民族特色浓厚等因素,向国家民委、国家体委报告,将博克运动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特色鲜明,群众基础深厚。体育比赛的正式比赛项目。 1991年,博克被列为第四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也被列入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农运会表演项目。从第三届开始,它成为全国农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竞赛项目。 1997年12月,拳击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摔跤国际邀请赛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受到国外运动员的青睐。此后,锡林郭勒盟博克队多次参加“巴黎市长杯”摔跤邀请赛,扩大了博克的国际影响力。 2004年,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举办了2048博克大赛,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取得巨大成功。为了适应国家级拳击比赛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于2005年组织了拳击专家委员会,对拳击比赛的规则和裁判方法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审查,从比赛场地到比赛要求,选手们,从礼仪形式到赛制安排。从胜负判定到违规处罚等,历经数次修订,逐步规范完善。 2007年,女子拳击被列为第八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拳击比赛规则保留了拳击不分重量级别、以一摔决定胜负的主要原则。比赛限定时间,个人赛预赛9分钟,决赛15分钟;当决赛打平时,将进行5分钟的决胜局。若胜者仍打平,则进行5分钟推圈,冠亚军决赛推圈持续15分钟。获胜圆圈的直径为5米,以圆圈内缘为准。团体赛每轮15分钟,决赛10分钟。比赛规则还对裁判员的服装、手势和命令做出了规定。
博克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魅力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拳击运动在内蒙古乃至全国蓬勃发展。
七力西(维吾尔式摔跤)
七里西,又称维吾尔摔跤,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字面意思是“格斗、较量”。
七里西是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喜爱的传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广泛流传于新疆喀什、和田、阿克苏、阿勒泰、塔城、吐鲁番、哈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克拉玛依、巴州等地,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在节日举行的、节日、聚会、郊游,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锻炼身体。一种身体和心理的锻炼。在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91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七里西被列为比赛项目。
1983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巴楚县“琼提姆”(大烽火台)遗址发现了一尊古代摔跤手的红陶俑,这说明维吾尔族摔跤早在七世纪至十世纪就已相当普遍,其技术水平也相当高。行动已达到高水平。
而且,里西比赛场地的要求也很简单。一般根据人数多少,选择大小合适、平坦松软的草地或沙地,观众坐成一圈,形成摔跤场。摔跤手身穿民族服装,腰系腰带,在一两个人的主持下进行比赛。
由于南北疆维吾尔族的居住地区、生活环境和生产特点不同,以及民俗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力西形成了两种主要不同的风格和形式。
1、喀什风味七里西。主要流行于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和田等南疆地区。比赛规则是,选手腰间系一条2至3米长的蓝色棉带,在主持人(裁判员)主持下进行问候仪式。双方互相抓住对方的腰带做好准备,当主持人发出开始信号时,他们将利用自己的技能让对方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胜。这种摔跤不允许使用纠缠动作。莎车、和田、麦盖提、月普湖等地的七里西摔跤方法与上述地区略有不同。此外,麦盖提、巴楚、英伊沙县等地还流行一种抱腿、抱腰、缠腿摔跤。比赛形式包括环形赛、对抗赛和对手赛。
2.吐鲁番风情七里西。主要流行于吐鲁番、哈密地区,通常采用三人团体比赛。比赛前,摔跤运动员应在右大腿根部系腰带和毛巾(或布带)。双方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左手抓住腿上的毛巾。掌握后,主持人发出比赛开始的命令。这种摔法也没有动作限制。无论使用什么手法,只要将对方仰面击倒,让其落在肩膀上即可。如果一方倒地而背部未着地,则另一方可以继续使用技巧,直至对方背部接触到为止。传统维吾尔族摔跤不分体重级别,也没有统一的服装要求和时间规定。喀什式摔跤以一摔定胜负,而吐鲁番式摔跤则以三摔两胜定胜负。判定胜败的标准就是将对手仰面摔倒在地。
格(彝式摔跤)
歌是一项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男子传统民间运动。彝语称“兴格”,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彝族地区。 “歌”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彝族同胞的喜爱。它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彝族同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文字和口头记载,自彝族出现以来,“格”这项竞技运动就已存在。 “歌”在彝族同胞中具有群众性、广泛性。人们一直热衷于这项竞技运动。无论晚饭后还是工作间隙,只要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土地或者十几平方米的草地,小伙子们就会聚集在一起。来“格子”里练习或者比赛,技术出色的高手自然会成为公认的民间英雄。节日、婚礼、道场等各种聚会都有“格子”比赛。两队根据地区、宗族、婚姻关系分为主队和客队。比赛有组织的形式,也有个人之间的自由比赛。胜利者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整个家族和地区的荣耀。氏族和地区都会赠送丰厚的礼物,被称为“Rego Amo”(即强者),受到人们的尊重。
“歌”是一项集力量、技术、意志于一体的竞技运动。它培养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技艺,还要有钢铁般的意志。由于对抗性较强,人们在这种训练或比赛中难免会出现受伤和意外事故。因此,“歌”有比较完整、规范的传统技术和道德规则。从技术上讲,要求力与技相结合,以技取胜,以礼待人,文明打球。不得有粗暴动作或故意用犯规动作对对方犯规。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 “例行公事”造成的伤害,不能归咎于对方,更不能要求对方赔偿损失。这已成为彝族同胞的传统美德和自然规律。
“网格”比赛方式传统上只分年龄组,不分体重级别。青少年组为17岁以下,成人组为17岁以上。比赛双方球员在进入比赛前和比赛结束后应互相握手。完成礼节后,系好腰带,抓住对方的腰带,然后才可以开始攻击。不允许抱腿和反关节运动。比赛时,双方只允许抓住对方腰间系着的腰带。抢腰带的方法是用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手的腰带,直至对手倒地(包括膝或肘关节以上的任何部位触地)为止。三摔决胜负,即连续摔两次获胜者或三摔两次获胜者为胜。
1991年9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彝族“格”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来自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摔跤队参加了“格”比赛。 “ 竞赛。
“歌”是一项极具对抗性、技巧性、娱乐性的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竞技运动。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展现了顽强的对抗和毅力,以及知性的思考,充分展现了重礼、奋进、不屈、争先的运动会精神。
贝嘎(藏式摔跤)
贝嘎是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藏语称“贝嘎”、“嘉哲”、“尤日”。四川康定藏族称其为“水泽”,白马藏族称其为“坎儿则”。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摔跤的雏形就已出现。
北嘎流行于唐代,有固定式、自由式、背靠背式和马摔跤四种形式。其中背靠背式和摔马在藏区以外很少见。尤其是摔马,是藏族独有的。这种活动形式历史悠久,在大型藏族史诗《格萨尔传》中就有记载。
摔跤比赛常在藏族节日、祭祀、宗教活动或收获后庆祝活动期间举行。由于这项活动非常受欢迎,即使在日常工作休息时间也可以随时看到,孩子们甚至将其作为日常娱乐活动。藏族民间摔跤是唱摔跤歌曲、做大雁飞翔的舞蹈动作。歌声结束后,他们用藏族仪式互相问候,然后比赛开始。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应穿着藏式摔跤服装,以体现藏族民族特色。
对于生活在四川的藏族人来说,摔跤比赛开始时,通常是两个人依次抓住对方的腰带,或者一手抓住肩膀,另一只手抓住腰带。裁判员一声令下后,双方必须依靠腰部和手臂的力量将对手举起并旋转下来。谁倒在地上谁就输了。比赛中不允许用手攻击,禁止勾脚、绊人。获胜者将获得丝绸、哈达或食物作为奖励。如果两名玩家同时倒地,游戏将重新开始。比赛一般采用三落双赢的赛制。这种比赛在藏族妇女中也很流行,从少女到中年妇女都喜欢。女性也经常与年轻男性竞争。最初是两名女子摔跤,后来演变为男女摔跤。相传,如果一个女人打败了部落中的所有男人,她就会成为部落的首领。 《西康图经》记载了甘孜的风俗:“婚礼完毕后,新郎要与新娘摔跤、互相推搡,直到新郎获胜,才可以睡在一起。否则,如果新娘逃走,还要再给一份聘礼。”必须给予。”
青海藏族摔跤形式可分为“活摔跤”和“死摔跤”。在现场摔跤中,双方拥抱并可以用手和脚。如果你倒在地上,你就输了。在死亡摔跤中,双方冷静地抱在一起。规定不准用脚或腿互相绊倒。如果摔倒了,就必须落在自己的肩膀上,直到对方认输为止。在甘肃天祝藏区和甘南藏区,摔跤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式,没有什么规则,可以用钩子绊住腿,只要摔倒就行。因此,不仅需要爆发力,还需要耐力。只有通过反复的较量,智谋和实力才能获胜。另一种是固定风格。摔跤时必须赤脚,不能用腿或脚钩绊倒对手。比赛时,两队均佩戴不同颜色的腰带,面对面站立。评委宣布比赛开始。每个人抓住对方的腰带和腰部以上的部位,然后用力投、拉、提、提。如果一方身体两部分接触地面,则一方失败。
藏式摔跤,俗称“贝嘎”,1991年成为第四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摔跤(回族摔跤)
在过去,摔跤是武术练习的一种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它从武术中独立出来,统称为摔跤,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如今,回族的“绊摔跤”与满族的“布库”相互渗透、融合,成为当今中国摔跤技术的精髓,为中国摔跤的丰富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河北保定摔跤的传说于明初传入。据有关碑文记载,明朝建文年间(1399年—1402年),有蒙古族兄弟二人,老大不彦不化,老二不胡尔。 ,皈依伊斯兰教,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朱棣称帝后,赐二人为“前胡”,赐姓平,封为宜良、宜庆,并在平家胡同建有保定府。平兄弟二人不仅擅长飞打,还精通摔跤。保定当地的回民历来习武。为了更好地自卫,许多回民请平家兄弟传授摔跤技术,于是保定的回族摔跤就开始了。
广西回族摔跤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其主要技法是:“伊玛尼”式开门(象征礼貌、优雅)。摔跤时采用“伊玛尼式”、“杜外式”、“七汤瓶式”、“木林拳”、“步式”等武术套路,如踢勾、反翻、磨、拉等。 、挑拣、包裹等肩背等组合动作。练习时结合武术、腿功、棒功、腰功等可以使身体和腰部灵活的组合功法。
在山东,回族摔跤保持着其传统风格。北洋政府济南督办设立的“山东武术馆”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官办武术院校。学校的建立促进了近代济南回族摔跤运动的规范化发展。山东冠县拳击大师杨红秀、太极拳大师孙禄堂、孙斌拳大师杨明斋、形意大师韩旭升、全能武术家王子平、保定摔跤大师张凤岩、沧州“铁别子”王振山、马青云、尹占奎、李大德、王福章等名师均曾在此任教。在济南督办的组织下,名师编着了《新中国武术》一书,分拳术、摔跤、棍术、剑术四科。书中将中国式摔跤定义为二十四式。每个姿势由四个动作组成。左、右姿势均练习。他们分为上、中、下三个位置。它们与基本武术技能相结合,训练灵活性。十三太保修炼站立功法。采用三十六种力量训练专用器械,可进行单独训练和集体训练,使中国式摔跤运动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本书后来被中央武术学院定为正式教材。
摔跤是第一个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项目。早在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就举办了摔跤比赛,第二、三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又将中国式摔跤列入比赛项目。该项目于1991年第四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以摔跤名义正式列为全国民族运动会摔跤比赛项目之一。
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摔跤、绊(回式摔跤)比赛采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中国式摔跤规则》。
西里姆(韩国摔跤)
摔跤是朝鲜半岛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朝鲜古老运动。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世纪的Kakudezukaxonchai古墓壁画中就有摔跤的场景。韩国学者易德功在《京都杂志》中提到,韩式摔跤有内勾、外勾、颈箍等多种动作。起初这只是一种自卫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族文化的交流,朝鲜摔跤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高句丽。历史上,史料记载中朝鲜式摔跤有多种名称,如角点、角溪、角力、角制、池鱼西、相扑、角角等。
韩国摔跤是韩国男性最喜爱的传统运动。每逢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和各种体育比赛,韩式摔跤被视为压轴项目。通常,海滩、田野、打谷场都会有摔跤手进行比赛。
朝鲜式摔跤的最大特点是腿绳的使用。腿绳由3米长的麻布或白布制成,缠绕在腰部,长度为90厘米。然后将其弹性地缠绕在右大腿上。腰带长约1.5米。比赛时,上半身应赤裸上身,下半身应穿运动短裤。他们应该赤脚踩在沙滩上。室内比赛可穿摔跤鞋或平底运动胶鞋。一般采用三局两胜制。朝鲜式摔跤一般可分为进攻性摔跤和防守性回旋,比赛也可根据重量分为级别。
韩国摔跤比赛的场地非常简单。室外场地通常用细沙铺成,呈圆形,直径8米,有70厘米宽的安全区。中部沙层约50厘米,四周不少于20厘米。室内摔跤场只需铺上草席即可。
经过长期的实践,朝鲜式摔跤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比赛规则。朝鲜式摔跤是一项要求体力与技巧并重、敏捷、机智勇敢的全身运动,能够很好地体现朝鲜民族的特点。韩式摔跤的动作并不复杂,不受场地设备的限制。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953年,延边派出朝鲜式摔跤运动员参加全国民族形式竞赛暨表演体育大会,首次将这一传统项目推向全国。
长期以来,颁发摔跤冠军奖品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当冠军产生后,当地政府官员将亲自授予冠军一头又肥又壮、色彩斑斓的牛。摔跤冠军的获胜者骑在牛背上绕场一周。观众载歌载舞,气氛活跃。当摔跤冠军回到村里时,全村的男女老幼都出来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2007年,韩式摔跤成为第八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2011年更名为西日木(韩式摔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fldmc.com/html/tiyuwenda/9450.html